창작과 비평

「序」 慘劇之後諸多問題 / 白智延

2022年冬季號(198號)目錄

  

10月29日晚上在首爾梨泰院擠滿歡度萬聖節人潮的小巷中,瞬間有很多人遭到壓死。雖然是預計會有超過十萬人潮的市中心大型活動,當天現場卻無任何預防事故發生的安全措施。這天從6點34分開始就不斷有人報警告知可能會發生危險,但應該指揮緊急情況擬定救助計畫的應變系統卻沒有啟動。猶如「可預見的慘劇」、「不存在的對策」及「消失的國家」這些評論所言,應該要保護國民的國家根本毫無作為。

這次的慘劇不只顯露因應都市災難的安全系統問題,也顯現出整個國政運作全面性的危機。儘管有世越號慘案所留下的傷痛,卻又再度發生了讓可預防的災難釀成大型慘劇的事件,完全愧對於「國家應致力保護國民預防災害且遠離危險」的憲法條文。

事件發生之後雖然迅速宣布國家主導的哀悼期,但這段時間卻迴避查明真相及追究責任,徒增犧牲者、遺族、傷者和廣大市民的痛苦。不論是費盡心機要把「慘劇犧牲者」改稱「事件死亡者」,或「不要利用(慘劇及其悲痛)作為政治操作」的要求,這些不僅是與查明真相有明顯距離的閃避性發言,也讓人感受到身為公職人員缺乏常識且毫無覺醒的言語是多麼淒涼。這是市民「自發性」參與之事,因此很難向公權力問責,「並非預先配置警察、消防人力就能解決的問題」,說出這樣的瘋言瘋語,更讓市民感到憤怒及空虛。

尤其最大的問題在於明明應該要繼續查明真相,政府的因應態度卻只是推給司法處理原則而想要轉嫁責任,包括總統在內的相關公職人員,沒有人對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有絲毫自我反省,只是藉由對一線警察、消防人力的「斷尾」式搜查來追究法律責任。不管是在任何法律案件中,總是呈現一再重覆提出法理解釋的樣子,同時在所有過程中,完全欠缺了身為運作國政之人對政治的、道義的責任自覺與理性。

我們長久以來的傳統都強調領導國家之人應具有將重心放在民生和民本之上的愛民之心。在今日受到信賴的政治共同體與領導人的德性同樣也與愛民惜民之心有關。關懷老人和孩童、幫助生活困頓之人、哀悼喪事、照顧病人和賑災,這些都是指導者及行政家的基本職責。然而當今政府對於這些公益事業卻無半點真心誠意,民主共和國領導部門展現出來的愛民之心水平之淒慘,甚至還遠不及久遠以前儒教國家的思想。

利益的創出優先於生命及安全的政策方向,在新政府在上台不過才半年的時間點就顯現出社會安全網弱化的結果。不僅照顧領域的預算一連遭到刪除,工廠和鐵道的勞動現場連續發生奪走寶貴生命的死亡事故,也顯露出內容不充實的重大災害處罰法無法實質阻擋企業的極限。經濟政策也是非常的不穩定,對於美國通膨削減法案(IRA)無實質內容的因應與樂高樂園引發金融危機的發生過程,同樣是慘不忍睹。尤其我們所察覺到的危機並不限國內情況而已,韓半島和平的危機及世界各地發生的戰爭威脅與軍事主義的高漲,正在嚴重破壞民主主義與社會秩序,日益嚴重的氣候危機及因戰爭引起的物價波動、世界性景氣停滯的徵兆,也把人們推向痛苦之中,在艱困中正是最需要賢能且大膽的嶄新政治領導力之時。

在追悼梨泰院慘劇犧牲者的燭光集會上,參加者所舉的標語全都是在問國家和政府真正的功能為何。如同世越號慘案時,人們在燭光中舉著「這是國家嗎」的根本性問題,而現在這個問題又再度回到我們面前,讓人不禁思索,我們過去究竟是期盼著什麼樣的國家?為了打造這樣的國家又做了什麼樣的努力?改革擾亂民主秩序將民生置之度外的無能政治,一心想要實現的「像樣的國家」是什麼樣的國家?再更進一步地,我身為這個國家的主人,為了鄰居和社會又扮演了何種角色?應該要和平維持且安全照顧國民生活的國家運作基礎職務上出現了大洞,在這樣的現實中,這樣的問題更讓人痛心疾首。

由此看來,我們必須清楚領悟到,現在如何處理這次的慘劇是度過共同體危機非常重要的瞬間。不僅需要得以讓政府與公職人員徹底反省及革新的共同體壓力,國會也應該要為查明真相盡最大的努力。法院作為牽制政行部門、司法部門的民主主義及人權的保壘,也必須善盡自己的職責。部分對於報導真相視而不見的媒體及公共論壇的改革也都是不該死心擱置的問題,全都迫切需要市民們批判性的思考和討論。

最重要的是,現在我們正面臨必須自己守護生命和安全的緊急狀態。除了要以整體性角度冷靜沈穩地整理出慘劇後浮現的課題和問題,同時也非常需要對鄰居所遭受的痛苦和悲傷感同身受及照顧彼此內心的力量。當社會成員們恢復熱切希望國家、社會和共同體的相互連結之時,燭光想要打造美好國家的期盼也將得以實現。即使只有瞬間也不能再推遲思考和反省的力量,必須集合所有人的智慧和機智的時間已經迫在眉睫。

本期特輯的主題是「危機的時代,文學的智慧」,想要從文學的、論述的層次來審視氣候危機、資本主義和勞動現實,並藉由廣泛的作品分析,摸索當代文學的前進之路。黃靜雅詳細檢視最近關注宏偉敘事層級的批評論述的功過,重新對資本主義世界體制的批判性思考及文學的提問奠定基礎,主張所謂夢想現實變化的文學應該是將目標指向思索並想像其變化歷程的「實踐的文學」,並藉由鄭智我及權汝宣的短篇,探討文學應培養的實踐的力量。

金美晶分析最近小說中出現的資本-勞動的關係變化及其糾結的樣貌,探討張琉珍、林率兒、朴曙孌和李書修小說重現的勞動的時代性意義,今日即使說資本主義體制實質上正籠絡著我們也不為過,作者也探索能夠思考資本主義體制「外面」的解放性想像力的可能性。

梁景彥藉由申東曄的「詩人精神論」,從最近的詩中探討氣候-生態複合危機的實際案例。作者強調「全耕人」基於心態準備的詩的想像力及抒情詩的再發現,同時在分析李鐘旼、鄭多娟及曺溫潤的詩當中,並不認為「我」和「我們」是不一樣的,建議應該要在「現在當下」建立希望。

金容暉的文章告訴我們從感覺形成世界文明世界觀的層次上開始轉型的必要性,內含對韓國社會的經濟不平等及氣候危機問題的根源性思考。作者主張應以東學的哲學性思考為基礎,謀求對自然和人生態度的根本性變化,同時主張為恢復生態的感覺及美學的感受力,需要文學的想像力,這樣的中心思想令人印象深刻。

 論壇欄目崔元植閱讀林熒澤的『東亞敘事與韓國小說史論』後,給予詳細且明快的評論。歷經古典和現代,橫跨韓國和東亞,林熒澤超出群倫的著作解說敘事方式的變遷過程,崔元植以批評的角度精確地探討這本著作。文章烈從不同角度分析,韓半島核子戰爭危險性高漲的近況,闡述爆發核子戰爭的可能性與遭受災害的程度,一再強調和平應是非核化首要條件的韓半島和平進程的重要性。2024年即將舉行國會議員選舉,現場欄目河昇秀的文章仔細且深入探討選舉制度的改革。作者點名改革的潛在主體們,並且在摸索可更廣泛反映女性、青年及少數者聲音的方案過程中,尤其詳細檢討大選舉區比例代表制的可能性。

對話欄目由白英瓊擔任主持人,姜怡守、金賢美和嚴慧珍參與,分享大學改革的必要性及對女性主義角色的看法。與談人們強調以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看大學的現實是檢視韓國社會民主主義現況的過程,並且對Me Too之後大學的變化、大學內部性別平等機構的角色、女性主義的生產及教育的問題等各種主題,展開有建設性且熱烈的討論。

印雅瑛的文學評論以從遊戲.體裁敘事拉引進來的「無限循環時間」概念為中心,饒富趣味地探索最近的小說所呈現時間性的真實性。文學焦點欄目延續之前春季號企劃第二次的地方探訪,在慶北安東的「詩集圖書館POEM」進行。四書教師金善愛、詩人安相學及文學評論家林貞均共同參與,對本季值得關注的作品發表坦率又確實的感想。

作家觀察欄目後輩小說家林賢與以『父親的出走日記』獲得熱烈迴響的鄭智我小說家見面,從作家童年時期的記憶開始,將父親傳奇的人生在文學的虛構空間中重新重現的過程,還有對於豐富人物群相的主題意念等,暢談小說誕生背後的秘辛。

金鳳駿的散文審視廣場文化藝術在伴隨1970~1980年代民主化運動的同時並增添創意藝術性及政治想像力的歷史,在燭光大抗爭期廣場文化藝術也匯流成為變革的市民運動,重新賦與當代的意義。「我生活的地方」已來到第四次企劃連載,出版編輯朴大雨娓娓道來江原道高城我也津的故事。除了經常發生森林大火的地方歷史之外,通過筆者愛意滿盈的視線,細膩地描述咸鏡道以北的人們定居下來打造共同體的特殊氛圍。

創作欄目也很豐富。金根及崔伯圭等十二位詩人以不同風格的詩作為詩欄目增添光彩,小說欄目有金夷貞、朴玟奎、朴曙孌、李書修及李在恩的新短篇歡喜迎接讀者,另外李柱惠的長篇連載也在本期完結,感謝在連載期間給予熱烈迴響的各位讀者,也期待單行本的出版。每一期的短評欄目都為讀者們精心挑選介紹各個領域的好書,希望大家持續給予關注。

第三十七屆萬海文學獎本獎和特別獎分別由金明氣詩集『像無處可歸的人般站立著』及身心障礙者媒體Beminor企劃,Jeong Chang-jo等七位記錄活動家參與的『遇見遺言的世界』獲得。第二十四屆白石文學獎則由陳恩英詩集『我像老街般愛你』獲獎,非常恭喜各位得獎人。

因為大型慘案的悲劇所遺留下來的憤怒與悲傷,相信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沈重,本期雜誌筆者們的文稿也處處可見重大的衝擊,以及連帶痛苦和傷心的心情。哀悼犧牲者,為遺族致上深深的慰問之意,同時也殷切期盼傷者能早日痊癒。我們也會秉持省察的態度,集結所有的心情和力量,更加努力進取,沈穩地打破這艱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