창작과 비평

「序」 超克「87年體制」要走向「變革性中道」 / 李南周

2016年夏季號(172號)


在在野勢力分裂的狀態之下,去年四月的國會議員選舉仍產生了朝小野大的結果,讓很多人感到很驚訝。這個結果甚至還創造了「選民革命」這個詞彙,這次的國會選舉光是給朴槿惠政權的「漸進式政變」帶來的打擊,就已獲得相當大的政治成果。

在朴槿惠政府之下守舊保守對於民主主義進展的反擊和推回 (roll back) 策略,發展成拆除民主性治理(governance)根基的局面,這是以守舊保守的建構稳定霸權作為目標的政治企劃。推動歷史教科書的國編化、建立執政黨內的親政體制、國會無力化、關閉開城工業區等,全都是該企劃之一環。筆者在國會選舉之前曾將這些定義為「漸進式政變」,這個企劃從去年下半期開始變本加厲,四月的國會選舉是朴槿惠政府可以鞏固這個企劃的重要機會。幸好執政黨在國會選舉落敗,這些人的企圖也急踩剎車。政局的主導權轉向在野勢力,雖然還難以斷定,不過執政黨應該很難再繼續單行道方式的國政運作了。

這個戲劇性的變化也再次讓大家看到從「87年體制」延進的民主主義的抵抗力絕對是不容小覷的,在在野黨無法好好扮演自己角色的情況之下能產生這樣的結果,讓人感受特別深刻。這次的國會選舉也賦與民主改革勢力一個任務,就是要以這種力量為基礎,將87年體制轉換成可以保障安定且永續生活的新體制。這點才是最重要的。國民們之所以創造朝小野大,絕對不是希望在野黨改良現在幾乎喪失生命力的87年體制,只是在其中培養在野的份量。

為了成功執行這個任務,應該從省察為何87年體制會呈現末期現象開始做起。國會選舉之後,政治圈也已經開始提出超克87年體制的議題。2017年是六月抗爭三十週年紀念,這個議題日後將可望更熱烈地進行。不過從現在的情況看來,很有可能又會再度針對87年憲法,其中又以重蹈過去將主要焦點集中在權力結構問題論戰的覆轍最讓人憂心。這樣的方式是很難找出超克87年體制的道路的。

87年體制的限制源自於過去進行的韓國社會改革運動無法與超克分斷體制和韓半島層次的整體性改革相連結,因此留下了讓守舊保守得以對民主性治理成功進行反擊的政治社會環境。而且民主改革勢力也錯失所謂體制轉型的大局觀點,只是埋頭於個別改革課題的實現,或是沒有考慮分斷體制的現實,提出西歐「進步模型」作為改革方案,變革的能量也逐漸被分散且被弱化。因此守舊保守對民主性治理的反擊才得以更順利進行,也因此開始全面出現87年體制的末期現象。

守舊保守的推回嘗試至今仍未停止。因為對他們而言,國會權力只是許多據點之一罷了,除了國情院、檢察官、警察和國稅廳等行政部門內部的特殊權力機關之外,仍然還可以動員媒體、宗教和學界的既有權力和勢力。因此守舊保守也許可能會呈現戰術上的彈性,但維持且強化既得權力的嘗試將會持續下去。朴槿惠總統將這次的國會選舉結果定調為對國會的審判,並且表明將繼續推動歷史教科書國編化的意志,這在「戰術上的彈性」層次上似乎也是問題,無論如何,想要以升高和北韓的對決情勢的方式來扭轉對自己不利的政治氛圍的企圖,或者可能已經開始了。

更大的問題是國會占多數的在野政黨是否具有能粉碎這種企圖且超克87年體制和實現大轉型願景的能力。不過一旦政權交替與受權成為現在在野勢力的主要話題,那就還算是有意義,因為過去幾年來在野勢力的主要政系或派系給人的印象是與受權相比似乎更關心政治的既得權力。不過政權交替絕對不是最終的目標,而應該作為改變韓國社會的手段。通過政權交替,對於要創造什麼樣的社會,要如何超克87年體制等問題,在可以取得社會共識時,行政部門的交替才能延續成為韓國社會的大轉型。

有關於此,在國會選舉前後在野勢力提出的中道論、中道改革論和合理的改革論等,有給予關注之必要。我們需要的不是僵化的理念框架和標準,而是符合韓國現實且可以說服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改革論,看來這點已正在形成某種程度的共識。不過,在現實中,中道淪落為既得權力之間的折衷,不是將超克體制,而是將安於體制內的政權交替作為目標,而與運動性漸行漸遠,產生這種憂慮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在國會選舉過程中, 甚至在北韓進行第四次核試爆時,也無法好好追究政府的無能和不負責任,對陽光政策的修正說三道四的態度,或在野黨本身熱衷於擴大對「運動圈」負面認知的姿態,這些都加深了這種憂慮。過去韓國社會的主要改革曾經有在無社會運動支持下進行的例子嗎?派系政治與部分不當的舉動著實讓國民感到失望,不過這反而是應該要與真正的運動性的喪失,更進一步地和社會運動的低迷連動進行批判的問題。將此定調為運動圈的問題是一種躍升,同時也展現出想要在適當的折衷上活用中道的政治意圖。   

本刊一貫提出「變革性」中道的理由正是在此。變革性中道著眼於韓國社會所處的客觀環境,提供了中道與變革可以結合的機會,所指的正是分斷體制。分斷體制的超克比只將視野局限在南韓社會的改革時需要更多元且更廣泛的勢力齊力協力,因此必須走上中道之路才有可能,同時分斷體制的超克過程是想要在韓半島全境建設比之前更好的社會,這是具變革性的。現在南北韓之間的緊張升高,分斷體制的超克可能看似空虛的口號。不過, 將之視為分斷體制比任何時候更動蕩,再也無法維持安定的信號,這才是更正確的解讀。忽略這種現實,別說以配合守舊保守脾胃的方式來創造可以超克87年體制的動力,甚至連維持已經呈現串供徵兆的87年體制都很困難。連結分斷體制的超克和南韓社會改革的大轉型才是超克87年體制的方向。

為了擔負起這個課題,在野黨們必須要脫胎換骨才行。共同民主黨仍然無法從派系鬥爭中脫身,也有人認為所謂「親盧」或「親文」的區分法是外面的政治勢力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所創造的框架。不過, 黨內的中心勢力給人的印象是, 比起政權交替,更進一步爲實現社會的大轉型,更關心將特定人物拱為總統候選人,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此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在國會選舉中,政黨支持率僅位居第三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的共同民主黨必須以顧及大局的態度,與在野勢力各種構想及人物競爭,同時必須領頭開闢摸索新可能性的場域。唯有如此,才能繼續擔任在野團體中心勢力的角色。

國民之黨雖然以間接利益占第三大黨的位置,但還難說它做好執行韓國社會大轉型課題的準備。選民們之所以創造出現在三分天下的局勢,主要是為了讓停滯不前的在野勢力能夠重生為足以擔負韓國社會大轉型所需課題的勢力。國民之黨如果無法順應這種要求,只是仰賴間接利益而成的三分天下,或安於共同民主黨及新世界黨之間的中間政黨位置,將很難擺脫第三大黨或第四大黨的命運。最後在國會選舉中獲得7%政黨支持率的正義黨仍然可以在創造有意義且嶄新的政治可能性上擔任重要的角色,只是在這次國會選舉局勢上呈現的模樣,留下許多遺憾。共同民主黨與國民之黨出面主張中道時,需要正義黨來讓大家了解他們的中道具有何種限制,並且將之引領至變革的方向,但是在致力於選舉聯合等政治工學,同時展現本身在政治上的存在理由方面,卻並不怎麼成功。希望正義黨將來可以跨越瑣碎的政治利益,在韓國社會的大轉型上展現領頭羊的丰采。

市民社會的角色仍然非常重要。市民社會擁有為韓國社會的大轉型生產願景,並且超越狹隘的利害關係,引領韓國社會走上真正變化道路的潛力。為了發揮這種潛力,應該脫離一貫以自足性且慣性活動的或以被封鎖在政治派系偏向的方式來主張整合或連合等在這次國會選舉中所呈現的樣貌,必須藉由信任國民的明智選擇,來建立有關大轉型的願景。現在國民們將視線移至87年體制末期現象的根源上,這正是政治圈和市民社會應該跟隨變革性中道的精神積極推動大轉型企劃的時機。為了不要錯過國民們辛苦創造的機會,需要所有人新的覺悟和個別的努力。

本期特輯的主題是「韓國文學,與『被關上的未來』戰鬥」。近來艱苦的現實讓人很難去期待未來能擁有怎麼的生活,對未來的展望似乎是黑暗且被緊緊關閉的。韓國文學也全部像是在反映這種現象,很難見到希望的根據,不過如果往內探究,即可察覺到在辛苦承受艱困生活的同時,努力想讓通向未來的門不要被關上的藝術的奮鬥,已經正在進行了。特輯中的幾篇文章以各種方式討論儘管現今的韓國文學處於嚴酷的民眾現實裡,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從其中尋找出新的可能性。

姜敬錫接續上一期黃圭官的討論,再次將焦點集中在民眾文學論上。他指出「民眾」這個詞彙再度變得明確,指的是我們時代擁有對期待「另一個世界」的熱切盼望和潛在性連帶的人們,並且以民眾性和現實為中心,全面檢視現今的文學現場,另外也深思韓國文學要如何「圖謀未來」。韓永仁通過趙海珍和Yun Goeun的小說仔細地探討在陰暗的現實中忍耐不安的生活的意義。他們兩人描寫被資本的理論包圍、吸收而軟弱無力的人類的作品,藉由真實呈現我們時代生活的一個低點,反過來讓我們了解到展開沒有無謂的期待的生活是有可能的。

梁景彦重新思考認為最近的詩軟弱無力的評價,檢視最近的詩作如何在發揮政治力量的同時如何承擔現實,並且如何準備展望未來。他通過分析黃仁燦、林率兒、鄭漢娥和全文英的作品,探討為了「重新」以政治解讀同時代的詩,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態度。蘇榮炫談論地獄朝鮮/脫朝鮮論內含的矛盾和被遮蔽的許多面向,分析為何會產生這些矛盾。她對於最近受到關注的張康明和Park Minjeong等年輕小說家作品的銳利分析吸引了讀者的目光。

文學評論方面,申晨星以「植物的主體性」和「脫身的感覺」為核心,仔細研讀以『素食主義者』一書獲得布克國際獎的韓江的主要作品,顯示出韓江多部激烈的作品同樣也是與「被關上的未來」戰鬥的奮鬥現場。歷史學者都淳珍的文章分析李陸史後期的主要作品即其最具代表性的抗日詩作「曠野」,在琢磨李陸史的現代意義的同時,從歷史學者的觀點審視文學作品的新視角也饒富興味。

創作欄目也很豐富。首先接續上一期刊登了從金正煥到趙起兆等韓國詩壇的二十五位代表性詩人的新詩作。小說欄目曺甲相、鄭美景、Park Sarang和權汝宣分別展現個人風格明顯的作品世界。尤其曺甲相的短篇小說丟出有關現在歷史國編教科書引人深思的材料,權汝宣的中篇小說則以殺人事件為中心,深度探討真相的問題

文學焦點由白智延和金素延與評論家金永贊共同回顧有關世越號船難事件的紀錄文學等最近的詩集和小說,參加者們想要在韓國文學中尋找新活力契機的熱情隨處可見。作家觀察由詩人朴笑蘭訪問今年初發表『我不是韓國人』的「街頭詩人」宋竟東,鉅細糜遺地傾聽他的故事和對文學的許多想法。

「對話」以本刊連續企劃「診斷韓國的『保守勢力』」的第二個主題是討論韓國的軍隊。第二十屆國會受到關注的新任國會議員當選人金鍾大、有豐富軍隊經驗的余奭周,以及之前在國政狀況室擔任政情分析、積極展開和平運動的李泰鎬參與連帶政策委員長,共同診斷軍隊的人權、國防弊案、對軍隊的民主統制等韓國軍隊所顯露的問題,並且討論改革的方案。

論壇由韓洪九評論從各自不同的位置在韓國現代史留下明顯足跡的金鍾泌、李鍾贊和任在慶的回憶錄。這篇文章仔細探討通過生動的聲音來傳達歷史現場的回憶錄,清楚地顯露出其中內含的重要爭議點。姜貞淑在解決日本軍「慰安婦」這個困難的歷史問題上,檢視韓國的歷史研究作了什麼貢獻,以及在將來應該擔任何種角色。

現場欄目首先由梁慧宇承接連續企劃「少數者眼中的韓國社會」探討新住民問題,他認為新住民相關法令的制定喚起了再度製造分割和排除的現實,主張應該要超越被封閉在國民國家內部的市民權的概念。鄭鉉坤從市民政治的視角評價這次國會選舉的成果和限制,討論日後的課題。他強調為了超脫選舉結果再度被政黨獨占的現實,必須摸索新的道路。

睽違許久才再度與大家見面的散文欄目由人權運動家Miryu以冷靜的筆觸敘述在因應世越號船難事件活動過程中的對話與尋找連帶可能性的過程,這也是堅持絕對不能忘記,並且也不能中斷的鬥爭現場的紀錄。散文欄目日後也將繼續刊登能以新的感觸來介紹生活與運動現場的文章。總評仍然不僅扮演引導讀者們快樂讀書的嚮導角色,其本身同時也是很優良的閱讀文本。另外讀者的意見和上一期一樣刊登了「對創批的期許」訪談內容,這也是再度銘記長久以來閱讀創批的活動家和學者充滿關懷的建議和嚴厲指責的契機。   

在韓江獲得布克國際獎之外,還有一個要與各位讀者一起慶賀的消息,那就是紀念本刊創刊五十週年的長篇小說獎,由金泰鉉的『芒果廣場』獲獎。在此恭喜大器晚成的新人小說家的登壇,同時也期待有更多好作品問世。

上一期創刊五十週年的紀念號獲得各位讀者的熱烈反應。我想認真執行春季號序文中所約定的事情就是回報讀者們熱烈支持的方式。本期也以同樣的態度做好了準備,希望各位讀者日後也同樣不吝給予支持和指教。新編輯陣容將隨時以開放的態度傾聽讀者們的意見。

 

李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