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邁向「最大限度」的腳步 / 姜敬錫
足以列入世界史大事記的北韓美國高峰會談不過才過了兩個月,卻好像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這可能是因為會談第二天舉行的6.13地方選舉打破前例的結果,加上選舉之後有太多讓韓國社會騷動的事情,不過這種感覺的可變性也許也是一直以來將北韓放進括號裡的「我們」長久的習慣依然存活的證據。機務司令部戒嚴令文件風波的情況非常的清楚,但如果分析大法院的審判交易疑雲或大型航空公司高層仗勢欺凌員工事件,這些都是因為以分斷體制為背景所形成的既得利益結構依然穩固運作所造成的。有關提高最低工資的是是非非也是一樣。忽略地租或財閥為主的掠奪結構,而只緊咬是否同意提高最低薪資,正如某人所說的,結果只是煽動劣勢者之間的對決罷了。若只以清算積弊為目標就難以清算積弊,只以非核化為目標,連非核化都難以達成。而因為南北韓關係也跨過了最困難的階段,可以「外包」給北韓和美國,接下來要來關心韓國內部的改革課題,若以這樣的方式,根本連南韓社會的改革都難以及時掌握頭緒,而這也正是分斷體制的本質。
因此,在重新綁緊鞋帶邁開腳步的層次上,也有充分的理由再次翻轉檢討板門店會談與之後的新加坡北韓美國高峰會談的劃時代性,在此脈絡下,「對我們而言,不僅有綁手綁腳的過去,還有諸多錯誤的偏見和習慣遮住我們的眼睛和耳朵,今日我們戰勝了所有的過去,來到這裡。」金正恩委員長在新加坡高峰會談的會前發言,讓人重新感到意味深長。
關注這個發言大致有三個理由。第一,這幾乎是北韓領導人首度以其聲音正式對外闡明對於韓半島非核化與和平體制的建構,或那之後─儘管也許其形態還很模楜─的堅定意志;第二,藉由強調為了告別「綁手綁腳的過去」要面對「諸多錯誤的偏見和習慣」,明白宣告要從現在開始新填滿歷史的空白頁,事實需要前所未有的創意,因為如果「戰勝所有的過去來到這裡」,將來也一定需要完全不同的典範。然而我們最應該要注意的是,連金正恩委員長的禮貌發言,事實上也是因為燭火革命才成為可能。作為促成北韓美國會談的卓越仲裁者,新政府的功績值得讚賞,但我們絕對不能遺忘,創立新政府並且運作至此的力量是從何而來。我們必須要有清楚的認知,連北韓領導人這次的發言之所以看來意味深長,都是托燭火市民們點亮的歷史明燈之福。
有人認為北韓和美國領導人會面本身就已經有充分的意義,但也有人以為會有什麼戲劇化的進展,結果卻仍無法大幅超越之前的板門店宣言而感到失望。然而這次的北韓美國高峰會談劃時代的理由就是一舉跨越了過去的階段論。過去是從一個個最小的約定開始,要先恢復對彼此的信任,再以此為基礎達到共同的目標。這次先在大框架裡確認彼此間的信任,再隨其方向擬定細部的程序,這算是一種逆向思考。雖然過去在合理線上管理對彼此的不信任,從彼此間小小的約定開始的方式,至今也獲得不少的成果,但只以這種方式,無法完全消除暴露在「諸多錯誤的偏見和習慣」的風險。雙方都同意這就是使韓半島問題(尤其是北核問題)在相當期間遲遲未有進展的原因,更進一步地,必須要冷靜地承認這將是一個很難在短期內達成所有事情的冗長過程,因此這次北韓美國高峰會談的實際意義是很清楚的。因為會談之後的實務協商上互相展開較量,韓國和美國在媒體上有各種懷疑論相互抗衡,但儘管如此,由於第三次北韓美國高峰會談和第二次北韓美國高峰會談的舉行,南北韓和北韓美國之間的良性溝通,還有近來新接受的彈性,這些都證明以前脆弱的結構已有相當的改善。
努力想要忽視其劃時代性,或乾脆閉眼不看,這分明也是分斷體制招致的結果之一。偏見和習慣在南韓和北韓,或更進一步地在美國和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四處運作,但只看南韓社會時,其主要基礎之一也許是87年體制三十多年來所形成的一種最小主義。87年體制通過和民主改革勢力與守舊保守勢力的妥協而誕生,在分斷體制這個上層體制的約束力之下,不論從任何一邊來看,都是以不得不反復進退的不穩性作為其結構上本質。因此,在準備當場可以達成合議且可能實行的最小限度的程序層次上,大致縫合社會糾葛的慣行占有支配性的地位。雖然通過這樣的方式所達成的民主化進展也絕不容忽視,但不僅期間拖長,也許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也漸漸喪失了對於「最大限度」的想像力。將南北韓關係轉換為正常的國家關係,並且只要致力於南韓改革就可以,這種態度正是最小主義的典型。然而燭火革命已敲響這種蹺蹺板遊戲般不穩定平衡的喪鐘,這已經愈來愈清楚。現在正是我們要辨別什麼是明顯變得不同的,什麼是尚未改變的,同時要毫不動搖地踏出想要恢復「最大限度」腳步的時刻。
在這樣的意義上,本期特輯的主題是「超越分斷的韓半島」。這個企劃是以宏觀角度鳥瞰最近韓半島和國際情勢所發生的驚人變化的意義,同時仔細檢討在構思分斷以後的韓半島時,必須要關注的議題。以北韓選手團參加平昌冬奧為契機,今年春季號也預料南北韓關係將會有嶄新的進展,這一期的特輯也是延續春季號特輯「再次思索分斷體制之時」更進一步的嘗試。
白樂晴提出「要創造何種南北聯合」為核心問題,他認為「低階的南北聯合」很清楚地已經正在建設,並且指出韓半島的非核化和建設南北聯合的相互性,即,非核化是建設南北聯合的必要條件,同樣地南北聯合若沒有進展,非核化也很難達成。同時他也批評以板門店宣言為契機而經常出現的「排除統一的和平共存」主張或「和平共存下的普通國家」的論述不僅空虛無實,還會澆熄市民們想要變化的熱情期盼,另外他也痛陳,即使真的像這種論述所說「南北同意永久的分斷成為兩個獨立的國家」,這樣的未來也絕對是沒有希望的。
徐載晶試圖從美國的國家戰略框架中探討川普反覆不定的態度變化是從何而來,而這種態度轉變又會對韓半島非核化和東北亞的安保秩序造成何種影響。藉由詳實的論證,他有說服力的分析川普的對外政策,認為川普政府的國家戰略是繼承戰後作為美國傳統路線的「現實主義的國際主義」,同時再加上「新重商主義」。他更進一步地力陳,這同時為韓半島帶來轉機和危機,韓國要平衡掌握及大膽因應這兩個層面,才能開啟韓半島和平體制之路。
隨著南北韓再度展開經濟合作的可能性提高,李錫基藉由分析北韓經濟最近的動向和改革內容,探討南北韓經濟合作的環境和條件。他認為,1998年之後北韓經濟動向出現恢復態勢,之後儘管金正恩時代的諸多北韓經濟改革措施都是在金正日時代的延長線上,從制度化的觀點來看已呈現相當的進展。吳昶銀蒐羅北韓最新資料,結果發現徐青松(音)和金容海(音)雖然現在北韓文壇受到高度評價,但對南韓讀者而言卻是陌生的作家,他詳盡地介紹他們的作品世界,同時通過他個人關注的作家李浚鎬(音)的近作一窺北韓文學的變化樣貌。將來南北韓的文學認同彼此多樣性的過程將成為建構韓半島和平的珍貴底蘊。
對話欄目以最近政府的「所得主導成長論」所引起的爭議為契機,仔細檢討文在寅政府一年多來的經濟政策方向。印兌淵、田炳裕、鄭大永、朱尙榮討論提高最低工資的合理線在哪裡,以及如何解開以自營業者為首的經濟主體的困境,並且探詢在過程中以各種不同名稱被提出來的成長論的虛實。結論部分對於南北經濟合作的想法,與特輯的討論也有連結點。
論壇欄目討論大學改革和葉門難民這兩個尖銳的議題。尹志寬探討韓國大學排名體制深化,另一方面又無法擺脫眾多「積弊」,面臨單方面結構調整局面的問題,並結合分斷體制論和更進一步的雙重體制論,論述大學改革的方向。是要加入全球化時代的世界趨勢-「美國化」而加速社會不平等?還是要藉由強化公共性對正義的新時代做出貢獻?期待他提出的大問題可以引發更多的討論。具紀延以最近濟州葉門難民問題為契機,探討韓國人對伊斯蘭教的認識。韓國社會部分的媒體和部分保守基督教所創造出來對伊斯蘭教的負面印象,結果也是韓國人自己扭曲的自畫像。筆者希望大眾能擺脫對難民的嫌惡情緒,理性的面對已經成為現實的難民問題。
文學評論欄目評論家鄭弘樹平衡地探討五月過世的美國作家菲利浦.羅斯的小說世界。他以對於菲利浦.羅斯文學的深厚感情為基礎,另一方面也以「沒有外部的世界的幻想」批評他的小說所追求的單獨性是有界限的,這一段特別有意思。
現場欄目金永善以漫畫和青少年圖書為中心檢視最近女性主義活躍的出版現況。她以生動的筆觸告訴我們,女性讀者們熱烈的反應反倒成為領悟「書的公共性和出版的責任」的契機。
另一方面,元老作家崔仁勳先生在久病之後於七月離開人世,很多人都深感惋惜。鄭喆熏在他逝世前不久前往探視,寄給我們採訪兼散文的文稿。雖然在誠心追悼的意義上對過去有較深的感觸,通過家屬們的見證所提到的作家的經歷或風貌,也有充分被紀錄的價值。
作家觀察欄目詩人朴蓮浚與最近出版長篇小說『敬愛之心』的作家金錦姬見面進行採訪,詳述了解作家和其作品的過程。跨越小說和詩的文學類型,兩人都擁有書寫的「心」,有時開心地、有時又難過地共鳴。文學焦點欄目由日文學者南相旭、詩人李永光和文學評論家黃靜雅三位為我們介紹詩和小說類的六本新書。他們毫無隔閡地展開熱烈的討論,相信定能符合讀者們的期待。
很高興能在這一期介紹讓韓國文學發光發熱的新面孔。詩類的郭文榮、小說類的張琉珍和評論類的田己和,以上三位是創批新人文學獎的得主。同時創作欄目非常豐富,有穩健展現韓國詩壇活力的十一位詩人的新作詩,以及姜禾吉、金正雅和河成蘭的短篇小說。另外金呂玲的長篇連載本期來到第三回,一直到最終回為止,請繼續給予支持。
短評欄目介紹了十本國內外的各種著作。要寫簡短又讓人感興趣的書評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此向忠實擔任導讀工作的筆者們致謝。
今年適逢第三十六屆的申東曄文學獎由詩人金炫和小說家金惠珍獲獎,在此向兩位得獎者致上鼓勵及祝賀之意。同時本期也刊載了萬海文學獎進入決選的作品目錄和評審意見,最後的得獎作品預計在本刊冬季號公布。
在持續異常悶熱的日子裡發生了許多事情。其中像終戰宣言、和平協定和北韓美國建交等「大事件」逐漸讓人們常常掛嘴邊。這還需要繼續觀察,但這是集合許多大事和小事才能成就的,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位子上盡最大的努力,創批同樣也保證將會和想像「最大限度」的讀者們並肩同行。
姜敬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