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革命並未結束『dd的雨傘』讀後 / 韓基煜
從2016年10月底開始到隔年春天,成為彈劾朴槿惠總統和文在寅政府上台動力的燭火革命,還是現在進行式嗎?看著不知覺間變混濁的國內政治,讓人懷疑是否真的有發生過革命。不過,若有鑒於第二次北美會談前,再次謀求南北關係的重大進展及韓半島大轉型的動作是很明顯的,加上燭火政府上台以來持續的清算積弊,同時也有抵抗老舊權威組織文化及性別歧視慣行的ME TOO運動與反對權勢欺人的運動,可知革命是還沒結束的。在這個時間點,重要的是要再次探討革命是什麼,剛好小說家黃貞殷收錄兩篇中篇小說的連載小說集『dd的雨傘』(創批2019)也提出了這個問題。
『dd的雨傘』中收錄的中篇「d」和「什麼都不必說」讓人刮目相看的是其處理革命這個主題的特別方式。作家並不是提出自己新的革命概念,而是從斜的角度來看革命運動或革命觀。加上作者並非陳述以這種歪斜的視線呈現出的形象和動態,而是藉由敘事化和批評,引導讀者自己重構未被老舊世界的制度、情動和思惟滲透的革命概念。作者要問的是,假如如傳道般主張革命的朴祖培的終末論形式革命論是虛張聲勢荒謬的革命論(「d」),那麼,真正的革命可以如何開始呢?
在更集中處理「革命」這個主題的「什麼都不必說」中,韓國社會主要的時代潮流及大概三種相關的革命契機登場。最先讓人注意到的是燭火革命。小說從宣告罷免朴槿惠那天下午開始,再回到第一個場景作為結束,算是從小說的結構來凸顯燭火「革命」。然而處理真正燭火示威卻有點短(11章),其現場的態度也與熱烈的支持有距離。話者看到一個手舉著寫著「惡女OUT」牌子的男人仍不動聲色地從旁走過,但一直無法甩掉當下沒有適當作出反應的罪惡感。最後一章(12章)話者這麼說:「人們會如何記憶今天呢?/如果彈劾成功,人們會說革命完成了吧。東學農民運動、萬民共同會運動、四一九革命到八七年六月抗爭,根本沒真正贏過一次的我們贏了。(……)今天就是那一天嗎?革命完成的日子。」(313~314頁)話者對「人們」這樣的評價並未提出異議,而對於燭火是否是真正的革命則呈現保留的立場,在此也會讓讀者反思,「人們」的歷史觀和革命概念是否正確。
另一個是1996年延世大學的鬥爭。自詡為「文民」政府的金泳三政府以類似軍事作戰的殘酷方式鎮壓NL系統的泛青學聯和韓總聯共同主辦的第六屆8.15統一慶祝大會,作家以特有的情動話語,甚至引用當時赤裸裸傳達情況的報紙報導,真實再現參與這個活動的眾多學生遭受警察的封鎖、催淚彈攻擊、被鎮壓行動所驅趕著而關在一棟建築物中好幾天的現場。有個象徵性的小故事說明延世大學的鬥爭帶給話者何種體悟,那就是在被圍困期間有個不得不穿著沾染生理期經血褲子的女學生L的故事。L在事件之後產生了創傷症候群,一開始包括話者在內,連被一起圍困的夥伴們都無法理解怎麼會這樣。如同J. Kristeva的「卑體(Abject)」概念所暗示的,這裡的「生理期經血」喚起了自己被所屬的共同體驅逐出去的悲慘感受。不知道是否因為受到L事件的影響,延世大學的鬥爭似乎也讓話者產生了像一種創傷症候群般的體驗。話者之所以沒有言及主導鬥爭的NL系統韓總聯的政治路線問題,似乎也與此有關。
第三次是女性主義運動。話者以這個事件為契機而往女性主義方向前進。雖然因為大學內外對運動圈的嫌惡感擴散,同時「感受上學生運動已經結束」(186頁),但假設即使活動依然活躍進行,應該也不會留在帶有以男性為中心的慣行和體質的運動圈了。然而若離開運動圈進行女性主義活動,就是放棄革命嗎?對話者而言,若有運動的指南,那就是應該給予以主流的男性看不見的女性為首的少數者們(性少數者、身障人士、孩子等)可以堂堂站立的位置及配額的意識。這種意識也結合了歷經龍山慘案和世越號慘案等的社會弱者們的連帶感。
對於學校、職場、家庭中的女性及少數者的壓抑、排擠、嫌惡及權勢欺壓的例子,藉由指出韓國社會根本上難以改變的原因,顯露出日後在日常生活中必須爭取的支撐點。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女兒和父親的關係。話者赤裸裸地捕捉到父母和子女、大人和小孩、男性和女性的三重關係上,處於弱者的女兒所觀察到的父親的人生和言行。女兒在未能清楚自覺大男人主義弊病的時期,因為可憐父親而不知如何是好,但現在卻因醒悟到父親卑劣的行為而感到憤怒。
我想這部小說留下的沈重課題應該就是女性主義運動和燭火革命應該要如何相遇才能完整實現彼此的革命潛力的問題吧。小說中持續參與世越號相關示威和燭火示威的話者似乎也預料到,光憑藉和政治的革命運動斷絕的女性主義運動,是不可能改變韓國社會的。然而反過來如果沒有現在現行中的女性主義運動和反對權勢欺壓運動旺盛的活力,燭火革命能持續多久呢?即使可以持續下去,燭火革命的動力也將會顯著降低。事實上,從燭火革命啟動時期開始,想要告發對女性和社會弱者的暴力和嫌惡,並且改正男性中心錯誤慣行的女性主義運動和反對權勢欺壓運動,連同清算積弊都是燭火革命的堅固堡壘。
近來混濁的政局正中想要推倒燭火革命的勢力下懷。守舊勢力的蠢動和反擊是可預期的,燭火政府和執政黨本應毅然因應並堅持住,不能以此為藉口而回避像修訂選舉法這種關鍵性的政治改革。在這個時間點,不要將政治改革問題只交給政府和執政黨,而是應該更緊密結合許多包含女性主義運動在內的市民社會運動,壓迫政府和執政黨要實行主要的政治改革。燭火革命雖是現在進行式,但現在正面臨重要的關頭。
今年三月適逢三一運動一百週年,本期特輯不局限在當代脈絡,而擬藉由與現在進行中的燭火革命的關連,來重新探究三一運動的重大意義。林熒澤將三一定位為全民族的反帝民族主義運動,同時也是想要轉型成為民主共和制未完成的「革命」,並且認為三一是韓國現代正式開始的出發點,同時也是要等到發生燭火革命才能顯露解決線索的左右對立的起源。這篇文章完整審視在發生三一運動之前民眾運動史的進化過程,以及三一之後左右整合性思想運動的潮流,對於洪命熹和趙素昂的中道主義路線再度進行高度的解析,清楚地展現出該篇文章的研究目的。
白永瑞擬藉由從連動的東亞及雙重課題論的視角再探三一的世界史意義,重新闡釋三一運動。他仔細辨別帝國日本、半殖民地中國及殖民地韓國三個各自不同的條件,以及國內的、思想的、宗教的潮流,關注東學主導的改革派與不法研究會的文明轉型運動。同時深入探討在三一展開過程中登場的「國民代表」這個口號的意義,並且提出從三一延續到燭火革命的大轉型結果以「漸進的、累積性的成就」來展現的意義上,將三一稱為「持續學習的革命」,這是值得關注的見解。李南周對於在國民主權的「民主共和」中尋求三一運動及燭火革命的內在關連,以及在燭火現場登場的這個口號並非落後性的指標而是新政治的可能性,進行具有說服力的討論。另外,他參照巴迪歐「真理事件」的概念來分析從三一運動到燭火革命的過程,但強調只有從實踐雙重課題的視域才能順利尋獲其完整的意義。最後,他主張擴大民主主義的視域雖是燭火革命的一次性成就,但燭火革命若想達成確實的進展,就必須朝向建設以南北聯合為基礎的韓半島體制前進。
本期〈對話〉欄目以性別、勞動和世代等關鍵字來審視最近創作成果豐碩的新進作家們主要的中短篇作品。文學評論家姜敬錫、姜知、徐榮裀和李哲周四位在2010年代小說與以前世代的作品有何差別?性別意識的普遍化及酷兒敘事的增加具何種意義?韓國社會和韓國小說如何從勞動的觀點互相呼應等多元主題上,展開尖銳的討論。這是一場可以生動確認韓國小說產生的變化與今日的社會現實如何相互作用的熱烈座談。
文學評論欄目回顧詩人申東曄今年適逢五十週年的詩世界。宋鐘元靜心探討申東曄用平易近人的語言所寫的詩如何使現在更豐厚而承載歷史性的展望,並且如何可以純粹醞釀對鄰居的愛情,同時也藉由申東曄的詩透露我們迎接民族史轉型期的現在應該具備何種特性。
〈論壇〉欄目中金鍾曄將變革的中道主義拉進國際性的論述視域,重新加以闡釋。藉由以論戰方式對照白樂晴的分斷體制論及Wallerstein的世界體制論,通過兩者之間的緊張,凸顯出變革的中道主義的意義。另外深入白樂晴的變革的中道主義與Wallerstein的自由主義的微妙差異,在指出後者模糊之處的同時,也具說服力的討論前者自我控制形式的漸進主義在實踐的觀點上為什麼是變革的。田炳裕展望以人工智能及數位平台為代表的「第二個機器時代」勞動的未來。他先探討產業革命時代的自動化及現在的自動化有何差別,然後再舉了數位勞動平台多元的例子,同時指出將來的課題。他提議,與其籠統地擔心機械會取代人類,不如試著想像與機器人共生的新未來。
現場欄目討論有關韓國社會的多元議題。身兼電影導演和社會活動家的金逸蘭回顧拍攝紀錄片電影「兩個門」的製作過程,喚醒在慘案後仍不斷經歷政治性死亡的遺族們的時光和「我們」的態度,探詢過去十年的意義。能源氣候政策研究所長韓在珏指出二氧化碳的確是氣候變遷的主因,但他對於一般認為給二氧化碳排放標價就能解決氣候問題的普遍觀念感到存疑。他批判將所有技術執著在二氧化碳上的現實,另外也果斷提出要擺脫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體制而減少能量消費的主張。此外本期也刊登長久以來參與沖繩美軍基地反對運動的Lummis生動的現場素描。過去反對既無政治名份也無科學安全性保障的基地建設的鬥爭,最近迎來突變期,這是個令人感興趣的議題。
本期散文欄目相較以往更具深意。金潤洙先生去年11月離世,與先生最親近的兪弘濬教授寄來追悼文章追思先生的生涯。金潤洙先生擔任過嶺南大學教授、創作與批評社代表、國立現代美術館長和韓國民族藝術人總聯合理事長等職,是民族藝術的先驅,這篇追悼文以各界相熟人士對先生人生軌跡的證詞為基礎,感覺就像一篇詳實的小評傳。
創作欄目洋溢著迎春的新氣息。首先詩的部分刊登了去年獲得創批新人詩人獎的郭文榮等十二位個性鮮明的年輕詩人的作品。小說部分有金重赫、白秀麟和黃貞殷的短篇及白裕潭的中篇,也是非常豐富。
作家觀察欄目文學評論家朴惠真與最近出版第二本詩集『我們也可以一起看梅雨』的詩人朴濬見面,聆聽詩人敘述他在完成詩集的原稿後仍必須花時間端詳的緣由,並且閱讀詩人想要跨越真心的心情,這段是一段平靜又開心的對話時光。文學焦點由文學評論家金壽伊及小說家河成蘭負責進行,邀請文學評論家金美晶作客,三人共同分享對六本新出版的詩集及小說生動的感想及全面的思惟。
本期短評欄目也有很多閱讀文本。今年開始擔任固定筆者的姜姸實(科學領域)先生等九位活躍於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深度的書評為讀者帶來許多思考材料。本期與往年一樣公佈並刊登第十七屆大山文學獎的得獎作品,期待向韓國文學提交出師表的年輕得獎者們踏出充滿力量的腳步。
迎接一百週年的三一運動在以燭火革命的光芒重新加以闡釋的同時,讓人感覺三一的革命性也變得更鮮明了。創批也將以一百年累積的革命性資源,竭盡全力來完成韓半島的大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