창작과 비평

「序」 現在是必須拔除毒箭的時刻 / 宋鐘元

2021年春季號(191號)

 

 我們現在正通過什麼樣的時間呢?在大約一年前突然出現的COVID19的影響下,經過似乎要結束又沒結束的新冠肺炎時代,傳來不少因累積的疲憊和某種失落感的訴苦聲。然而COVID19不僅不是突發事件,其發生也並非與我們所熟悉的日常無關。事實上我們所處的情況並不是失去了應該要恢復的什麼,而是全球都必須要從失落的狀態中重新建構新的生活方式。也許是我們運氣不錯,面對最後悲慘結局的時刻並沒有到來,還能生活在某種決定的可能性所賦予的時間當中。

 過去因COVID19所得到的經驗伴隨著痛苦,對我們日後將要展開的生活局面給了暗示,另外也製造了省察的機會,讓我們得以思考是否應該做出某種決定。首先我們可以確認的是,在危機當中人們所歷經的痛苦並不同等,依照各自的經濟、社會條件是有所差別的,加上即使在這種情況中,那些因不動產、股票暴漲而致富的人們變得更加富有,而在僱用不穩定和不景氣的影響下,貧困的人們變得愈貧困,財富兩極化加劇,人們的心思也更加複雜。儘管其中內含虛脫、憤怒和恐懼,但也內含對於不平等的敏感問題意識,還有以創意來解決共同問題的思維和情動。

 實際去面對COVID19這個共同問題的過程也是檢驗共同體力量和市民主體性的時刻,至目前為止,已經可以確認許多足以讓我們感到自豪的分析和指標。尤其讓我們深切感受到照顧的價值和照顧勞動的重要性,說這是在歷經新冠肺炎時代的過程中所學到的一個非常特別的經驗也不為過。我們在過去一年當中,切身遭遇且感受到了「組成共同體的成員們共同分享並解決生活的每個局面所面臨的生活需求,同時互相照顧」(白英瓊,「福利與共有(commons)」,本刊2017年秋季號)的價值與重要性。

 另外最重要的是與我們即將產生變化的生活方式有密切關係的議題,市民們對於被認為是COVID19直接原因的環境及生態問題的關心程度已經變得相當高了。尤其在關注COVID19的同時,因為全世界發生的異常氣候現象所產生的氣候危機感也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加真實。過去氣候危機問題可能深入探討就讓人覺得困難繁瑣,想到就令人感到頭痛,因而遭到迴避,而現在這種能夠深切感受到氣候危機問題的經驗是具有很大的意義的。為了讓這種經驗轉向更有意義的方向,應該跳出對於危機的感覺,必須往透過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的認知變化和行動前進。說不定有關氣候正義的行動和實踐才是另一個將會清楚驗證我們共同體的力量和市民主體性的重要測驗場域。

 氣候正義讓我們了解到,對於氣候危機的因應和措施並不只是生態的問題而已,而是人權也是不平等的問題,同時也與強化共同體的力量有關。氣候問題是橫跨在我們時代的政治、經濟、倫理層次問題的交叉點上,這樣的表述現在已經成為非常現實且可直接體驗到的言論了,最近幾個國家果斷的決定和措施也為此提供佐證。德國在推動非核化的同時也推動零碳計畫,實際上在去年底也透過經濟的補償措施關閉了一處火力發電廠(韓民族報2020.12.23)。法國不僅法院追究政府沒能好好因應氣候變化的責任,做出政府必須賠償損害的象徵性判決,馬克宏總統也想要在憲法第一條第一項加入氣候正義的要素,增加「共和國要保障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護,對抗氣候變遷」這個條文(京鄉新聞2021.2.4)。剛上台的美國拜登政府也任命前國務卿約翰‧凱瑞(John Kerry)為氣候特使,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同時至2030年為止中斷聯邦土地和水域的石油探鑽,計畫採取各種關於氣候的措施和行動。

 對照外國的這些變化,韓國現在的狀況又是如何呢?雖然韓國政府宣示到2050年為止要達成碳平衡,溫室氣體排放也要達到最小化,但實際行政和法律的制定卻讓人懷疑其實現的可能性,「被經濟成長主義所淹沒,只是為企業製造追求利潤的新機會,對於解決社會的不平等和氣候危機,也只是採取不透明的綠色成長類的方法」,這些作為都必須檢討(韓在珏,Pressian,2021.1.27)。將經濟成長的視角與氣候正義的觀點放在兩者擇一的結構上來判斷,或者形式上的折衷,這些都是不合時宜的,這已經是很清楚的事實,因為氣候正義並非我們放在選項中選擇的問題,而是現在必須馬上做出正確決定和付諸行動的議案。有個故事說中了毒箭的人最緊急的並不是分析毒箭射過來的角度或箭的種類,最優先的是要從身上拔除威脅自身生命的毒箭,想想這個故事,我們應該以何種方式來做決定就更清楚了。

 本期特輯「美國分裂之後的世界,要如何因應?」收錄的文章觀察因美國嚴重的分裂與美中之間的激烈的戰略競爭造成世界秩序變動的樣貌,並且探索韓國對此適當的因應方向

 政治學者李惠正的文章首先詳細探討2020年美國大選的意義。在追蹤美國充滿約定、絕望和偽善的政治史軌跡當中,對於虐殺原住民、黑奴制度、人種主義和美國例外主義等,有批判性的細膩解析及評論,同時對於從川普政府過渡到拜登政府之間,有何種理念上的變化和政策指向,另外兩政府分別如何重構美國的歷史,又如何有違實際,也有銳利的分析。拜登政府的美國,更進一步地全世界正站在什麼樣的分岔路口上,歷歷在目。

 李南周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探討成為世界秩序的重要變數暨問題的美中關係具體的實際狀況與兩國之間的戰略競爭。美中關係的發展情況不僅對韓半島,對國際情勢也有重大的影響。筆者以經濟發展速度、軍事力量、技術力量及地緣政治層面等多角化競爭局勢為基礎,除了日後美中關係可能會如何變化的劇本之外,也思慮縝密地對韓國具主體性的因應方式及課題提出看法。

 金鍊鐵的文章細膩解析讓南北關係陷入膠著狀態的許多「離心力」,同時眺望南北關係的現況及未來。在新形成的美中關係構圖及北韓的自力更生戰略,還有在所謂「制裁與安保的兩難」這個變數當中,韓國可以又應該扮演何種角色,作者都有實事求是的論述。他對於足以形成韓半島和平進程藍圖的三大核心課題專業的見識和見解,將成為具體展望南北關係時重要的參考點。

 「對話」欄目傾聽了青年們對於韓國社會因COVID19而浮現的諸多問題點的意見。基本所得青「少」年Network金朱溫、青少年人權活動家Gonghyun、電影導演Lee-Kil Bora及出版編輯李振赫,他們以各自的生活和政治的經驗為基礎,帶來生動的對談。他們以批判的角度討論不動產及股市熱潮與作為世代論的青年論述等,針對基本所得或共同住宅形式這種「有尊嚴的生活」,還有企劃「新政治場景」的想像力,分享了值得傾聽的見解。

 論壇欄目收錄的兩篇文章也有與眾不同的重量感。白樂晴的文章包含上一期冬季號對話欄目「氣候危機與體制轉型」讀後感在內,繼續從體制轉型的層次到克服經濟成長主義的討論,並且以自身持續主張的「適當成長」論作為話題。在這個過程中,回顧與已故『綠色評論』發行人金鍾哲評論性的對話,並且提出筆者雙重課題論的視角與金鍾哲的小國主義之間互通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巧妙結合了「後天開闢」思想與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技術時代」概念,藉由強調伴隨精神開闢的體制轉型,提供特別的思惟框架,使從氣候危機和資本主義到新文明的轉型具有可能性。接著具甲祐文章以去年紀念李泳禧先生逝世十週年出版的傳記和選集為媒介,重新探討在韓國現代史有「思想恩師」之稱的李泳禧先生的人生與思想。作者以具個人特色的語法,論述作為獨立自主的知識分子,先生的思想如何在諸多歷史的特別局勢中發光發熱,又如何被更新。

 現場欄目日本的市民運動家青柳純一探討日本政權的交接過程和韓日關係。除了敘述從安倍政權到菅義偉的過渡期間實際上發生了何種權力關係的變動之外,對於奧運及北韓問題與韓國燭光革命的餘波等這些日後可能對韓日關係產生影響的重點,也有詳細的探究

 作家觀察欄目展現已故崔正禮詩人的人生和作品世界。與病魔纏鬥的詩人很遺憾地在本期編印期間離世了。詩人以每日的生活為基礎創造出非凡的詩的瞬間,為人們帶來光亮,在此對詩人的永眠表達哀悼之意。與故人熟識的李謹華詩人儘管內心難受,仍整理崔正禮詩人過去不為人所知的人生和思想,並仔細閱讀且真摯介紹詩人第一本詩集到最後一本詩集『光網』的詩世界。

 兩篇文學評論都有鮮明的風格和主題。韓永仁透過張康明、金惠珍和金世喜的作品分析韓國小說如何刻畫已發生變化的現實中的勞動。作者將重心放在變成「雙重結構化」的韓國勞動市場的現實,探討每部小說以何種觀點來描述這種現實,並且力陳該觀點有何限制和成果。申亨澈細心傾聽最近韓國詩的「聲音」,展現探討構成「藝術性和政治性交錯的詩學的範疇」的新嘗試。作者以多首符合所謂情感、疑問與行為範疇且可以讓人思考「市民性」的好詩為例,使「詩與政治」的討論走向更具體的場域。

 創作欄目也希望能被廣泛閱讀。詩欄目有11位詩人的作品,本期跟其他期一樣有很多動人的詩作。另外,也期待文真鍈、朴相映、孫元平、李惠敬和鄭梨賢的短篇能為讀者們帶來陷入作品中的喜悅。此外也很高興從本期開始連載崔銀美的長篇小說,從讀來像詩般的第一段開始,就讓人感受到強烈的吸引力。

 文學焦點欄目由詩人愼哲圭擔任主持人,邀請評論家鄭弘樹和詩人金海慈進行對談。包括新人和中堅作家的作品在內,他們細讀本季關注的六本詩集和小說,以批評的觀點指出這些作品的優點,讓人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另外,散文欄目刊載勞動部長南載熙的投稿,南前部長在前陸軍參謀總長閔耭植的回憶錄、和他特別的緣份以及在他身邊聽到的事情之基礎上,回憶韓國政治史上幾個值得關注的場景。除了軍人出身的政治人物閔耭植特別的風範之外,有關民主化之前尤其是朴政熙執政時期政界的各個面向和時代氛圍,都有切實的描寫。

 短評欄目有要領且直指核心地評論從各種主題當中挑選出來的韓國古典、中國現代史、新冠肺炎大流行及醫療與科學界的實態、勞動現實和文學的探索等一共十一種圖書。不僅是有用的讀書指南,其本身也是內容豐富的閱讀材料。

 每年春季號會有的另一個喜悅就是大山文學獎的得獎作品。第十九屆得獎人李洗認(詩)、李在恩(小說)、尹餘慶(戲曲)及田承珉(評論)的作品帶來了清新的風格,也讓我們看見大學生文人的熱情和洋溢的才華。

 最後要告訴大家文學評論家田己和新加入了編輯委員會的消息。

 又逢春天。通過一年多COVID19的時代,很多人身心都受到煎熬。對於處境痛苦的人們,對他們的生活投注關懷的眼光和一句溫暖的問候,都將會有很大的幫助。要具有站在弱勢者的生活立場上來看現實的新視野,持續對真正價值提出質疑,以帶著日常溫度的言語,努力激起人們生活的活力,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這就是『創作與批評』長久以來在做的工作。希望這一本雜誌能讓人們在走出挫折的地方感覺到新春清新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