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跨越華麗詞藻與冷淡 / 黃靜雅
4.19發生後金洙暎詩人曾經說過:「我知道在所謂寫詩的人當中也有不少人對這次的4.19或4.26冷眼看待,(雖然也討厭那些過份暴跳如雷的人,但)我看到這些人的行為實在非常生氣,硬是忍下來才沒有去搧他們耳光。」他還斷言:「不能正確地掌握及洞察這些事件意義的人,抱歉根本沒有當詩人的資格。」(「懸在磔刑臺上的詩」,『金洙暎全集2:散文』)此時他提到的「詩人」當然不是只有指那些在雜誌上定期發表詩作或散文的人,因此,成為「有資格的詩人」同樣也不只是文人們的事。不知道那時和現在之間有多大的差異,但正是藉由那個時期金洙暎的「憤怒」而以革命為名的事件之後,才得以再次確認作為值得那事件的主體生活下去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
今日有關「資格」的批判首先指向政府執政黨,上次的補選就是這種批判以特別憤慨的形式表露出來的結果。新冠肺炎的防疫如果是在以前的政權發生會變成如何,光是想像就令人頭皮發麻,但從防疫到地表上最良好的經濟狀況,在一般的制度圈政治框架內,執政黨不是有不能忽視的成果嗎?因此,針對事實上等於是被打耳光的補選結果的分析和慨嘆接踵而來。然而由於其大多數都忽略了這是關於自行標榜是「燭光政府」的資格問題,因此就像說出「儘管知道我自己的品性愈來愈惡劣也無能為力」這種話的某詩人一樣,更加深了我們的鬰悶。要領悟到「映照著燭光革命的精神是很難發現打算評價自己錯誤的態度的」(李南周,「民主黨慘敗,始於放棄燭火精神」,創批週評,2021.4.21)這個點才能溯及既往地使資格爭議正當化。
作為有資格的主體,要正確地刻畫事件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從牢記要刻畫意義的事件開始出發。唯有珍視銘記燭光的經驗,不僅當然不會做出違反該經驗的行為,對於沒有朝向燭光所指向的生活前進,也會感到難以忍受。必須要記住的是,疫情大流行並不僅僅是更大規模的傳染病,而是世界的「正常」運作方式事實上已經出現重大脫軌的證據,如此才能切實感受到文明性大轉型是個緊急的議題。若持續記住這雙重契機的重量感,就會知道在深入研究劃時代的發想都嫌不足的此時,連吝嗇且漏洞百出的改革都要做不做的推諉態度究竟有多荒謬。現在的我們最需要的是可以前進不同世界的靈感,儘管不是可以馬上實行的形態,將靈感置於生活中心的瞬間,世界就已經開始改變,這是「事件」的經驗給我們的教訓的一部分。
雖然說是劃時代的發想,但那並不是沒聽過且沒看過的意外計畫,也許是世界本就應該要這樣的常識的體現。然而在這個緊要關頭再次讓人嘆氣的原因是,如果是「闡明」常識之事,那麼過去至少應該要毫不吝嗇才是。說是燭光革命堅若磐石的繼承,並且是以人為優先,同時也曾宣告要以危機為轉機,減少不平等。曾經讓人感動的言語,現在只讓人聯想到那些羅列華麗詞藻的「美麗爛詩」。為何會寫出這種詩,由於沒有去詳細追查是否與我們自己「美麗的爛」取向全然無關的事實而只是直觀地理解,面對這些詩,我們無法盡情嘲笑。不論現在的政府能否被稱為燭光政府,其靈感的不足和實力的不足有一定部分是反映出整體市民的力量,走到這一步,完全可以讓人感受到事態的嚴重性。
在此讓我們反復思量的是金洙暎的資格議題所瞄準的主要標的是否就是那些同事「詩人」們。他們的態度「冷淡」也是不能錯過的關鍵。若論及那時和現在的差異,現在的冷淡是其本身完成了革命之名,換言之,從革命眼光來看時,強調說當初根本就沒有革命,如此前進另一個世界的靈感問題就會再次被提問。「詩人」的資格以批判當今的政治來獲得滿足,而其批判如果是冷淡的,讓人覺得愈「冷淡」愈「像詩人」。不過當時的金洙暎並非認為世界已經全部改變或馬上可以改變而暴「怒」,我們知道,是對「事件」的意義持續進行熱烈地歷史性洞察的事實,才讓他成為有資格的詩人。
華麗詞藻的語言及冷淡的語言處於互相照應的關係。華麗詞藻不相信自己。例如一面說以人為優先,但又有不得已必須考慮企業的立場,有經濟的因素,還有財政的健全性,字裡行間有很多含糊。相反地,因為事態的複雜性是虛偽的,以人為優先也是虛偽的,唯有不斷地暴露虛偽才可以相信自己,這種話就是冷淡的言語。在以人為優先的原則和必須要考慮的狀況之間劃下的敵對只是長久以來的慣行,最重要的是,那只是搭想像界限的便車而持續下來的慣行。正是由於這種認知,突破這種界限來證明原則實現可能性的課題是不會用華麗詞藻和冷淡言語來表現的。如此看來,「信任」似乎必須是重新出發的起點才行。這裡的信任指的是具有這所有課題答案的信任,可以打造出答案的信任,還有,如果拿出答案,人們一定會理解的信任。而為了確認這個信任,甚至可以說,曾經發生過燭火革命。從這點來看,所謂清算積弊,與清算過去相比,更是以未來為對象的迫切工作。這個工作指的是清算被認為是未來的主流弊端,還有把過去認為不會到來而放棄的,復原到可能的未來。
作為造成分裂的理由,對改革猶豫不前或妨礙改革的事情之所以頻繁發生,都和未來的清算積弊不足有關。回顧最低工資和不動產政策就是那樣,檢察改革亦然,災害防治和禁止歧視與損害賠償沒什麼不同,不平等加上疫情大流行肆虐,沒有為那些受極度痛苦折磨的市民們採取果決的措施也一模一樣。要毫無保留完全認同變化的必要性,並且甩掉對於慣行的迷戀,才能真正開始展開尋找解答的工作。雖然還剩下不到一年的時間,現在這個時間點,不論是政府或是必須確保更多時間的市民們,不要只是毫無責任感地丟開各自寫出的「美麗爛詩」,而應該要苦心思索讓這些爛詩昇華為藝術的方法才是。
本期特輯以「跨越災難與孤立,朝向轉型的想像」為題,探討疫情大流行時代文學具有的想像的力量必須要朝向何處。首先白智延重新確認我們時代的話題-大轉型的要求上,所謂照顧這個「關係的勞動」比任何事情都來得重要,同時以多元角度來探討這個主題的敘事資源,關注女性和家人的故事。這篇文章細膩分析黃貞殷的『年年歲歲』和李柱惠的『李子』所捕捉到的性別不平等現實和照顧的危機必然會引起的根本生活的變化,作為現在韓國文學所需要的轉型想像力,探討照顧的主題。
金兌宣強調,在共同領域的重構愈是迫切的最近,凝視分化「我們」的裂痕,傾聽痛苦的聲音,這些事情也愈重要。這篇文章細心閱讀專注在聆聽過程的諸多詩作,讓讀者了解到,將焦點置於「我」的發話並不是朝向個人的沈潛,也有可能是往外走出去的動向,同時這種伴隨著痛苦「聆聽說話」的詩,和重新建構共同場域之事是緊緊相連的。
鄭珠娥的文章以必須對「如何活下去」這個問題尋找新答案的青年世代的煩惱和因應來解讀小品文熱潮所具有的社會文化意義,並且認為如此儘管冒著視野的制約風險仍選擇以「自我中心」的第一人稱來寫作的時代,是對小說這種虛構形式提出的嶄新挑戰。這個主題會延續到當事者性和「政治正確」的敏感問題,在這篇文章中,藉由Park Sol-moe、金錦姬和崔恩榮的小說,興味盎然地探索普遍的客觀化及自我信念這兩個世界對小說的重現造成的「倫理的」影響。
對話欄目以「2022大選,大轉型的課題」作為連續企劃的起點。這個企劃構想是想探討應該要在何種具體的議題中實現大轉型的時代要求,同時也打算以此作為2022年總統大選的討論焦點。之所以選擇區域間的落差作為第一個主題是因為這個問題不僅是論及非首都圈「消亡」的嚴重問題,還牽涉到不平等、成長、環境、能源、人口等國家整體樣貌的變化和價值的重新調整等核心議題。這次的對話由李南周擔任主持人,金裕和、李官厚、鄭埈豪參與,從關於非首都圈的典範及認知感性的層次開始,到自我實現的定居條件、分權和自治力量、跨廣域圈構想和整合的討論、以區域為中心的南北交流等,在探討這些主要議題的同時也談論超越均衡發展論的新解決方案,相信這是很值得關注的討論。
論壇欄目刊載三篇文章。田剛秀從多元角度探討上次補選的關鍵議題-不動產問題的歷史、實際狀況和解決方案。由於不動產投機是資產不平等的最大因素,甚至還威脅到國家的長期持續性,要根絕不動產投機的根本方法就是切斷引發投機的非勞動所得的裝置。這篇文章除了提出使抗稅最小化且收回非勞動所得的新形態持有稅之外,同時也強調最重要的是政策哲學,應該要確立不排除市場的土地公有概念,恢復過去農地改革實現的平等地權社會。
崔鎔燮提出以B2B(Business-to-Business)平台為媒介的競合事業作為現在陷入膠著狀態的南北經濟合作的新出路,這個方法具有極高的可能性。B2B平台活用資訊及通訊科技,藉由利用市場優點使影響效果極大化,可使競合與南北韓的成長產生有機的連結。南北韓的產業結構及發展階段的差異反而可以成為促進合作的手段,這個新穎的提案將成為摸索南北競合出路的人們重要的參考。
Nancy Fraser的訪談談論的是「舊的死去,新的尚未誕生的」時代的美國政治。Nancy Fraser強調因疫情大流行而惡化的照顧的危機具有和生態的、人種的危機相同的根源。她指出,雖然拜登政府是由以桑德斯為代表的進步派大眾主義者和進步派自由主義者們聯手組成,但這個妥協結構是不穩定的,若無法端出實際改善大眾生活的政策就可能崩塌。那時左翼的選擇將是謀求根本性結構變化的新反資本主義聯合,這和民主主義的生態社會主義類似。
現場欄目的兩篇文章為韓國內外發生過或正在發生的歷史性事件刻畫下重要的意義。歷經73年歲月後終於通過4.3特別法修正案,失蹤受刑人也獲得無罪宣判,迎接這個時刻,許榮善重新探討濟州的現在意義。他在這篇文章中一一細數過去人們慘澹的心情,說出為何仍然還留有「說不出口的極度難過的心」的原因,喚醒人們重新思考關於4.3的記憶鬥爭應該要如何延續下去。張准榮談的是正在為民主主義展開生死搏鬥的緬甸。除了這次軍事政變的背景,同時也探討使緬甸淪為典型掠奪國家和封閉的最貧窮國家的緬甸軍部的屬性,接著也讓讀者了解在「國民雖已經成長但軍方卻是依然」的狀況下,緬甸人今日的奮鬥是源自於不想讓軍人統治遺害到下個世代的強烈時代精神。
本期創作欄目也刊載多篇讓人重新領悟思考和想像的作品。詩欄目從姜德煥到陳恩英,十三位詩人的新詩作在感覺上開啟每位詩人的世界,崔銀美進入第二回連載的長篇小說和金裕娜、金裕潭、曺甲相和片惠英的短篇也深度探索今日生活的各個面相。
作家觀察欄目深入最近出版長篇小說『在身邊』的金重美的作品世界,探討作家長久以來承受的工作所具有的意義。作家以活生生的現在性細膩地重現作為「生態界」的共同體,以她所關注的本身來告訴讀者「在身邊」意指什麼,再加上關注『The Dwarf』和互文關係的文學研究家李貞淑的觀點,其多采的面貌也更加突顯。
文學焦點欄目延續上一期,由詩人慎哲圭擔任主持人,邀請小說家金正雅和評論家鮮于銀實,共同討論本季值得關注的六本新出版的詩集和小說。個人的意見和對於彼此的回應交織成「自轉」和「公轉」,創造出思慮深遠且豐富的討論走向。
散文欄目刊載的文章哀悼兩位留下時代傳說的故人。廉武雄的文章記憶的是備受青年尊崇以「時代的長老」聞名的已故蔡鉉國先生。先生與創批有特別的緣份,他自由地穿梭社會界限,這是現在難以想像的,先生留下的身影本身就是一個靈感。另外林賑澤回顧最適合「革命家」這個稱號的已故白基琓先生的一生。從決定以「busimi」(譯註:「부심이(busimi)」是白基琓先生兒時的小名,意指眼神閃亮有光彩的孩子。)為人生路線的幼年時期以來,先生就以不同常人的氣魄和洞察力跳脫嚴酷時代的制約,這篇文章銘刻先生的一生、作品和言談,文中充滿先生留下的豁達氣息。
此外雖然難以一一介紹,短評欄目簡單扼要且周詳地介紹現在應當受到關注的多元內容,感謝為嚴選書籍導讀的諸位評論人。
最後要宣布的消息是科學技術領域的專家金湘顯加入了創批編輯委員的行列,在這個領域重要性大增的狀況下,日後的活動相當令人期待。
今年逢5.18民主化運動四十一週年,此時讓人重新思索從那時開始到2016年以來的燭光,韓國民主運動綿長的潮流。上次補選執政黨的慘敗並不是燭火的放棄,既是想要重新找回燭火真正氣息的市民們的心願,也是命令。『創作與批評』向各位讀者保證,我們會好好記住這個心願,並且積極地參與讓這個心願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