창작과 비평

「序」以再次照亮黑暗的心 / 白英瓊

2021年冬季號(194號)

 

繼漢拏山之後,首爾也早早下了初雪。感覺原本應是楓紅的時節被匆忙結束,冬天已闊步而來。在感受到節氣的變化之時,有些人憂心氣候危機的深化和其因應,另外有些人則祈禱「階段性恢復正常生活」可以順利,希望這個冬天不要對依舊在為生計奮鬥的市民們太殘酷。像這樣每個人對接近尾聲的這一年想法各有不同,但在明年即將舉行大選的這個時間點,看著驟然變冷又變暗的傍晚街道,讓人不得不回想起五年前的此時,在每個週末舉行的大規模集會之間準備各種活動,那年整個冬天都在街道上度過的記憶依然鮮明。

李明博和朴槿惠執政期間強行推動四大江治理工程,還發生了世越號悲慘事件,而最淒慘的莫過於讓人不禁要問「這就是國家嗎」如此逐漸崩壞的體制,同時連一起度過這段時間的我們也一點一滴地崩毀,並且害怕自己很難從那裡脫身。儘管反對興建密陽電塔的居民自殺,雙龍汽車裁員事件之後死亡仍然持續,有人仍只是想在弔唁場所造成混亂而已,根本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在絕食抗議的死者家屬面前隨便說出「暴飲暴食鬥爭」,繼續無止盡的胡言亂語,那段時間足以讓人害怕社會是否會在政權交替之前就先崩盤。無法光明磊落,讓人感到鬰憤不平,也很丟臉。

燭光是一股在瞬間就改變那種茫然的潮流。雖然是從要求政權下台開始,但不僅有吶喊新世界的活力四射,也有一種柔性力量將昨日集會的爭執在激情辯論後化為明天集會必須遵守的新守則,另外前一年冬天在示威現場瞄準農民發射水砲殺氣騰騰的警察態度也隨這種情勢發生改變。儘管對於是否應該固守非暴力也有過爭議,但大家都充滿自信和期待,認為如果我們可以如此挺身而出,不僅朴槿惠的下台是當然之事,連世界也已經產生變化。從清楚照亮心志的燭光到LED燭光,在黑暗中共同點上火苗,分享並確認光亮的動作上,就已經有其特殊之處。

經過五年歲月的現在是何種情況呢?即使肯定改變時代潮流的貢獻,要呼出燭光之名仍要小心翼翼。在與燭光共同登場的新潮流許多面向上,這段時間以來所產生的距離感很令人在意。燭光之後韓國社會四處爆發的問題和紛爭,雖然與其說是燭光造成的問題,不如說是托燭光之福才有可能發生,但對於提出問題的當事者們而言,有時超過失望程度而剩下絕望也是事實。上一次總統大選時,有關性少數族群的人權問題,候選人文在寅雖然對於自己從吶喊「以後再說」的聽眾中急忙退場的事情提出辯解,但不僅從盧武鉉政府時期就開始提出的禁止歧視法案仍未制定,最近還將要求制定法律的國民動議請願的國會審查期限延至2024年,讓人懷疑現政府是否真有立法的意願。

對照危機的急迫性,政府對於氣候變遷的因應速度也非常緩慢,或經常展露依舊無法脫離成長主義的一面。若關注一直不斷發生的職災事故,有時甚至會讓人在根本性的層次上懷疑這個政府究竟是站在哪一邊。不過,燭光之後變化無法立即完成,我們也需要回頭檢視,是否對當然之事實感到失望就輕易懷疑「是想變成這樣才舉起燭光的嗎」,因為不論依照合法程序完成的總統彈劾有多麼不容易,那也只是個開端而已,要改變我們自己也是其中一部分的老舊社會,還需要經過更久、更混亂且更痛苦的過程。

五年前的那個冬天若只是想等到下次選舉再對政權做出裁決,或只是算計眼睛看不到的政治性解決方式,翻轉整個社會感受的燭光革命也許就不會發生了。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當中,以極度渴望來點亮燭火的心情,儘管無法得知接下來會如何,那些夜晚,就從我自己開始行動,我們想要成為重大變化的一部分而站在一起,現在正是需要我們回想這些街頭記憶的時間點。

本期特輯在「文學、政治、民主主義」的主題之下,對於韓國文學所承擔及將來必須摸索的政治性展開廣泛的討論。文學評論家黃靜雅探討在今日文學的場域中起作用並獲得實現的政治性,注意到對於文學政治性的要求和實踐愈被視為理所當然,對於其政治性的探索和提問反而就會變得愈模糊。韓江的最新作品承載著關於濟州四三抗爭創傷的傳承這個絕不輕鬆的課題,崔榮恩的長篇刻畫穿越並延續不同世代女性的年代,作者以這兩部作品為中心,詳細地討論他們的作品如何契合及遭遇所謂「政治正確、倫理正確」這一連串的要求。這篇文章極具說服力地傳達了作者剛正的問題意識,認為文學應該要從走向被邊緣化人們的共識再往前跨出一步,在共同領域的場域內,到達「一起痛苦一起療癒」的層次。

吳姸鏡說,燭光和疫情大流行讓人清楚感受到他者與非人類存在之間的連結性,在這個認知之下,文學的民主主義應該是一個展現與這些客體間密實連結網的運動。另外,作者通過張慧玲、金祥赫、朴笑蘭、鄭多娟和安姬燕的詩,精采探討韓國詩壇如何履行該課題並且如何以新思維革除舊習。這篇文章以銳利且動態的視線,捕捉到在所謂「地球生活者」這個連結的感覺當中,想要重新定位政治性事物的文學實踐。

姜敬錫關注從2000年討論「我」的解體這種非抒情論述開始,將焦點擴大到女性、酷兒(Queer)、動物和機械等,到最近想要發現新主體的嘗試為止,這一連串有關文學自我的潮流。然而對於自我的解體主義式熱烈的盼望,反而煽動對於「我」的不斷集中和點名,作者認為,與自我本身相比,現在窺探文學自我潮流的存在條件──與民主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係,將可以成為線索。他通過李章旭、金草葉、吳善映和Jeong Seong-sook的小說,分析探討民主主義和資本主義在文學中對自我起作用,並且受到何種限制或展現出何種代替方案的可能性。

現在對於政治性擴張的要求不僅只是文學而已,而是活躍於整個藝術領域。Lee Nara探討女性電影別出心裁的嘗試和摸索,是一篇有趣的文章。Lee Nara提出一個問題,質疑一直受觀眾廣大支持的女性成長電影所呈現出來的觀照和凝視的視線,是否延襲且強化對女性、孩童和被害人一慣的老舊觀念。若是如此,撼動真相和虛假、解釋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多層次重現如何成為可能呢?作者通過電影「道熙呀(A Girl at My Door)」與「無聲(Voice of Silence)」探討多個值得關注的嘗試。

2022年的總統大選將至,關注韓國社會大轉型課題的連續企劃「對話」的第三個主題是「不平等」。不平等對大多數的市民而言是個熱烈討論的話題,但每個人展開討論的視角和觀點都不一樣,要找出解決方法也不是件容易之事。這次對話由李南周擔任主持人,性別研究者金昭摞、經濟學者朱丙起、勞工專欄作家千鉉宇分別在個自的位置上指出不平等的實際狀況和問題點,並且評價當今政府的努力,同時也廣泛討論下一屆新政府應該要完成的課題。要解決不平等的問題不是只有經濟而已,還需要擴大到性別、區域、教育、勞動和貪腐等全方位的方案,期待這個對話能成為日後展開熱烈討論的契機。

論壇刊登了各種重要主題的文章。首先文學評論家鄭址昶的文章是對於上一期刊登的特別座談「再次找尋東學來探詢今日之路」的感想,同時也分享筆者至今仍努力鑽研東學的經驗和觀點。筆者稱進行座談的檮杌金容沃、朴孟洙和白樂晴為「開闢派」,尤其該場座談對於現代、現代性的討論和明白指出從東學到燭光革命所延續下來開闢潮流的意義,作者都給予很高的評價。並且更進一步介紹與東學思想有關、具文學史意義值得探討的作品,為東學研究帶來另一個契機。傳播學者鄭俊熙一目瞭然地回顧對於修訂言論仲裁法的討論過程,同時也推測日後可能進行的方向。他探討贊成和反對雙方都被困在過分誇大的「懲罰性損害賠償制」框架的來龍去脈,同時也提出建構「包容性治理」的必要性,為了真正的言論改革,這是必須要履行的長期課題。國際政治學者徐裁晶對於美國拜登政府的外交安保戰略提供了各種不同角度的分析框架。事實上拜登政府的價值外交與美國過去一直維持的現實主義的國際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制度主義的回歸是彼此相連的,其戰略也與宣布終戰為首的韓半島問題有關,是我們必須要關注的文章。

現場欄目介紹讓人感受日益深刻的氣候危機問題與有關資本主義威力的重要文章。勞工運動家李承哲具體說明在全社會對於減碳政策等因應氣候危機的必要性認同度持續提升之際,政府、企業所指向的「綠色」和勞動界所期待的「綠色」有何不同。他連結世界的例子檢討市場依存型友善環境經營戰略的危險性,同時主張「正義的轉型」必須是可以守護市民能源基本權的公共中心型的轉型。政治哲學者Nancy Fraser藉由對談強調,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體系和其必要的背景條件之間─例如主要一直由女性負責的社會再生產領域,必須要分開卻無法分開的關係性。他尤其擔心資本主義正侵犯且吞噬生活所有領域的「食人資本主義」的躍升,同時也主張應該要接受左派概括各種議題且朝向共通方向前進的民粹主義政治運動。

創作欄目也非常豐富。有從金龍萬到趙庸愚等網羅十二位中堅和新人詩人的新作,還介紹了金愛爛、李珠蘭、林國榮與崔正和的精心短篇。另外崔銀美的「正面相對」留下濃厚的餘韻,結束了這一年來的連載,更讓人期待接下來以單行本形式延續的故事。蘇柔玎的文學評論關注最近的詩所塑造的詩空間之特殊性,探討Kim Yeon-duk 姜智伊和李䴛好的詩作,詳細探究在文學的動態連續性之上,主體裡面所形成的空間擴大成為廣場,與「我們」這個共同體相遇的過程。

作家觀察欄目中,作家金裕潭與持續創作活動推出精采作品的小說家崔眞英見面。以長久以來所持的關愛之情為基礎,從作家的肢體動作到寫作與作品世界,悉心深入觀察的視線是既特別又多情。文學焦點欄目延續上一期由詩人黃仁燦擔任主持人,邀請文學評論家張恩暎和小說家崔旻宇,共同分享本季值得關注的詩、小說等六本新書。他們交換真誠坦率的評論,仔細地指出作品固有的美德和價值。短評欄目有對於生態、勞動、不動產、學歷至上主義等提出各種不同問題意識、值得我們關注的書籍誠意十足的精采書評,感謝每一位辛苦為我們撰寫好文章的評論人。

最後第三十六屆萬海文學獎本獎和特別獎分別由金勝熙的詩集和檮杌金容沃的著作獲獎,第二十三屆白石文學獎得獎的則是安相學的詩集。在此恭喜三位得獎人,也收錄了詳細的發表文章。另外我們收到了在審查期間擔任萬海文學獎運作委員的李善榮文學評論家逝世這個令人難過的消息,先生強調對歷史和社會清醒的實踐性批評,其燦爛的思惟將成為今日後進們重要的遺產。願故人安息。

結束這篇簡短的刊頭語,不得不再次回到燭光革命,因為燭光革命已過了五年,在這韓半島和韓國迎接可能出現重要變化的新年之際,這是無法遺漏的話題。燭光五年以來,在我們周邊發生了許多開心的事、悲傷的事和讓人生氣的事,日後這些也將繼續在我們生活中反覆發生。然而最重要的是,應該要問是什麼讓我們在燭光中踏出了第一步,並且應該要為了不要失去那時的方向感而努力。這是讓歷史往前進的力量,願創批冬季號能成為奮鬥中的讀者們的小小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