창작과 비평

「序」 成為國家的主人 / 李南周

2022年春季號(195號)

 

五年前獨光革命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再次確認了平凡的人們才是國家主人的這個事實。當時廣場的市民們都可以感受到話語和現實的一致帶給人們的解放感。原有可能僅止於抒發剎那間情懷的事件,後來不僅一路延續到彈劾和新政府的誕生,想讓那瞬間展現的真相得以在現實中實現的路程,即燭光革命也隨之展開。相較於已經完成的,這是將重點放在將來要完成的現在進行式革命,同時並不是由別人,而是由國家的主人們來領頭前進。

如此,在這次總統大選過程出現的話語「饗宴」上,燭光的缺席是個嚴重的問題,讓人必須提出一個疑問:那麼多拿著燭火的人們去了何處?他們並非去了遠方或消失無踪,他們離開廣場後都回到各自的位置繼續過自己的生活。雖然在決定國家的事情上不是每個瞬間都有參與,但歷經燭光抗爭的市民們已成為不同於以往的主體,這個事實成為得以談論燭光革命的持續最重要的根據。不以這樣的主體的登場為前提,是很難說明韓國社會的變化的。

首先,第一在野黨的總統候選人不僅在自己所屬政黨沒有任何經歷,過去還曾在擊垮其政黨前身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樣的事實不但在波瀾萬丈的韓國政黨史上是前所未聞,同時也顯現了那些對抗前進不止的燭光革命的勢力們為達成自己目的不惜使出任何手段的決心。如此也展現出燭光革命如何將既得權益逼入困境,因此既得權益勢力才是燭光革命所帶來的變化最敏銳的接受者。

  對於當今政府負面的評價也應該要從類似的脈絡來理解。相較於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政府,現在韓國政府並沒有特別受到負面評價的理由。不僅韓半島的軍事緊張、北韓美國的對立與COVID19疫情等的危機都已穩定處理,韓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也有多方面的提升。然而,除了政治上的反對者以外,參與燭光革命的人們內部也有不少批判的眼光,這是因為人們對於自詡為「燭光政府」的政府抱有很高的期待,相對之下也會看到不足或是該受到批判之處。儘管如此,全面否定燭光革命的成果或以冷嘲熱諷的態度來看待現在進行中的選舉,這樣的態度是個很大的問題。

  若是國家的主人就應該連燭光的極限都當作是自己要承擔的責任,並且採取想要克服困難的態度。現在公眾討論場域上雖看不到燭光,過去拿著燭火的國家主人並沒有消失,他們想要做好主人角色的意志還是一樣強烈。歷代總統當中任期末最高的支持率也並不只是因為對總統個人的好感度,不管是否利用燭光革命的概念,也許認為當今政府多少有不足之處,任期末最高的支持率應被視為是歷經燭光革命所展開的變化不應停歇的意志間接的表現。這樣的意志以燭光抗爭時尚未全面登場的諸多議題加以呈現,尤其是性平等、氣候變遷的因應和克服不平等問題等韓國社會必須解決的核心議題。

  現在的大選局面並未打造出讓這樣的意志得以展現的通道,這是事實。宛如公然支持特定候選人的媒體盛大攻勢也使公眾討論場域的啟動受到壓制,執政黨候選人也在映照燭光精神來提示人們應前進方向的努力上多有不足。但更大的問題是認為現在的選擇與韓國將來前進路線無關的看法,還有安於「訴諸中庸」的態度。這種態度不是主人的架勢,而是近似選擇符合口味商品的「消費者」(白樂晴『近代的雙重課題與打造韓半島式的國家』第16頁)。以這樣的型態是很難創造出想要改變現實的動力的。

  若是國家的主人,還必須要打造可以好好擔任主人角色的環境,這也正是需要改革既得權益結構與穩定韓半島和平之所以重要的理由。雖然所謂的選舉無可避免地只能做有限的選擇,但判斷怎樣的選擇可以走上更好的道路則是我們的責任,而只要動用一點常識就不難做出判斷。當然獲得我們選擇的人也許無法滿足我們的期待,這有可能是主觀意志的問題,但也有可能要怪罪於社會力量尚未達到足以打造出能引起大轉型變化的水平。然而我們的選擇若能愈接近讓國家的主人穩健執行自己角色的那一邊,就愈能減少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經歷過燭光抗爭的我們正來到最接近那條路的地方,也是應該要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態度邁步進入大轉型時期的時刻。

  成為國家主人並不是擁有使喚別人的力量,而是要挺身而出成為改變世界的主體,無法只交給政治勢力處理或在選舉程序中容易被排除的緊急課題已經擺在我們眼前。本期特輯刊登的是清點最近要求生活方式根本轉型的動向與探索新主體形成之路的文章。白英瓊主張站在朝向照顧社會的轉型這個觀點時,退成長論和女性主義及後殖民主義可以有更積極的連結,同時新社會體制的構想也能具體化。另外為了實現這個主張,也呼籲應關注目前體制和氣候危機最大的受害者同時也是能積極站出來解決體制問題的主體即「第一線共同體」的可能性。李賢貞認為解決從實現氣候正義上人類被賦與的課題與個別主體的實踐可以發揮效果之間的間隙所產生的「心的浪費」問題是個重要的課題,並從各種不同的水平上探索解決此問題的實踐戰略。韓永仁以受到全世界關注的電視劇「魷魚遊戲(Squid Game)」和「地獄(Hellbound)」做為文明批判的文本。他從新的主體和提出新實踐方向的層面上探討這些內容具有的限制和可能性,並且探討韓國社會以合力性.集合性創造的累積和實現為基礎來開啟另類文明之路的可能性。

  對話「國防改革與韓國社會大轉型」是『2022大選,大轉型的課題』連續企劃最後的順序。至上一期為止已討論過區域均衡發展、燭光革命和不平等問題,本期由李南周擔任主持人,申祥喆、李泰鎬和秋智賢參與,探討被視為神聖領域的國防與安保領域與韓國社會的民主主義進展有何相關。關於安保概念和國防模型的變化、天安艦事件的真相等的討論,讓我們清楚看到國防問題與韓國社會的大轉型之間有很深的關聯。

  論壇的文章也提醒我們大轉型的時期和根本性理由的必要性。安世明的文章接續2021年秋季號的特別座談「再次找尋東學來探詢今日之路」。在特別座談中,白樂晴和金容沃發表了對水雲和少太山在韓國思想史上所佔地位的不同見解,安世明從這個問題出發,深入探究少太山思想上的成就。睽違許久才又在本刊與讀者見面的Slavoj Žižek認為,在氣候危機的因應上,人類應該要在自由和可對抗歷史性、自然傾向的強力國際合作之間找到平衡。這篇文章強調在這樣的探索上社會主義思維的有效性,和本期其他特輯的文章一樣值得一讀。

現場欄目高誠晚指出最近修訂的「濟州4.3事件究明真相及恢復犧牲者名譽相關特別法」的意義和局限。作者說明為何這個法律無法讓人輕易認為是解決其他過去歷史問題的「模範」、「模型」或「基準」,擴大了我們對過去歷史問題的認識。

作家觀察欄目文學評論家金壽伊與詩人金勝熙會面,兩人從萬海文學獎得獎作品『黃色醃蘿蔔與培根的真誠之人』談起,結合金勝熙進入詩譠十五年的寫詩經歷,展開豐富的對話。對於女性、自我和真實等的思索和討論,讓讀者能更深入了解金勝熙的詩世界。

兩篇文學評論分別談到最近文學主要關注的問題。鄭弘樹以在個人和他者性、差異和連帶、私領域和公領域之間的緊張與相互寬容中定位文學的方式來進行討論,讓讀者對上一期特輯的主題「文學與政治」有更豐富的思索。田承珉從數篇描寫「最近」年輕人生活的短篇小說中清楚了解到他們對工作和愛情的態度有無法以世代論的結構來取代的多元分歧,並且慬慎地呈現他們身上存在著想要在各自原來的生活中正向看待現實的生活態度和力量。

創作欄目將提供讀者們更多的閱讀樂趣,相信奇俊英、Kim Mella、鄭智我和黃玄進的小說以及十二位詩人的作品將能滿足讀者們的期待。另外今年李柱惠的長篇連載將持續一整年,也請讀者們多多關照。

文學焦點欄目由小說家全成太擔任主持人,與文學評論家金周仙、國語教師曺京仙在全南順天的巷弄書房「徘徊」中進行。這次特地離開首爾來到非首都圈談論韓國文學,期待三人對於本季值得關注的詩和小說的評論和對話能帶給讀者們新鮮的感覺。

提高「區域感受性」並希望能藉此讓人們重新發現自我,散文欄目也接續這樣的嘗試。計畫從本期開始以「我生活的地方」為主題連續刊登散文,由農村社會學者鄭銀貞的文章擔任先鋒,作者以真摯筆觸敘述發生過源進人造絲工廠有毒瓦斯外洩事件的地區所發生的變化,以及自己的人生旅程。古典人文學者朴錫武藉由「我們的教育指標」宣言事件展現不久前逝世的小說家宋基淑身為義士的一生,從這篇文章可以知道我們民主主義能有現在的成就是由哪些人做了怎樣的決定而來。

短評欄目不只是談論所介紹的書有何成就,也期待能為讀者們打開走近社會和世界潮流的一扇窗,儘管文章不長,也能接觸到新的思維。另外本期也介紹第二十屆大山文學獎詩、小說、戲曲和評論的得獎作品,這也是春季號變得有點厚的原因,相信讀者都能感受到與意氣風發的文學新銳們邂逅的喜悅。

從本期開始編輯陣容有些變化。從2016年起擔任主編的韓基煜將改任編輯顧問,由筆者(李南周)擔任新的主編一職,另外黃靜雅和白智延兩位將擔任副主編,編輯委員方面英文學者朴麗仙、韓國史想史學者白敏禎和文學評論家吳姸鏡將新加入編委陣容,注入更多的活力。感謝韓基煜前主編過去幾年來的不辭勞苦,我們承諾日後新的編輯團隊將秉持著「法古創新」的創批精神繼續努力。